热烈欢迎孙昌璞老师。
产业痛点明确,其他科学家也在研究功能多孔材料,为什么王博团队能实现突破? 这源于团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到火星上如何生产氧气?江俊透露,科研人员近期正开展相关前沿研究,其中就用到了小来的智能化学分析能力。
近20年积累,在孔道结构设计、客体分子与孔内界面相互作用调控、孔内物质传输机制等方面,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刊发该成果论文的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评价,研究将对化学科学产生巨大影响。业界专家评价,该技术迈向产业化,将为我国进一步摆脱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提供一条新路线。只写了两页纸,是我写过最简单的项目申请。有没有方法突破选择性极限,实现一步高效制取低碳烯烃?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很重要,科技要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撑。
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 明确攻关方向 另辟应用赛道 在陕西榆林,一套低碳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备受产业界关注。卡在催化层,就像路修到了镇上,却因为村里还是山路、土路,车子开不进去。希望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冒出来 如今,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依然带领团队坚守在科研一线。
那一时期,人类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二维阶段,而对表层以下的环流结构知之甚少。如今,胡敦欣已是桃李满天下。胡敦欣认为: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地,敢于推翻过去、建立起新的观点和理论。求学之路带给胡敦欣的,除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外,还有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胡敦欣称之为科学上的意守丹田坐下来就能集中精力学习,心无旁骛。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提及下一步的计划,胡敦欣说道。
在教学上,胡敦欣始终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学生如何触类旁通,在科研之路上打通任督二脉,成为真正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我国科学家对次表层潜流结构的认识只局限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赤道潜流。年幼时,他便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西太平洋国际大会,左起:胡敦欣、刘瑞玉、曾呈奎、毛汉礼、秦蕴珊、顾洪堪。
就此,胡敦欣踏上了海洋科学的命运之船,开始了他与海洋科学一生的缘分。1988年第一届国际海洋通量(JGOFS)委员会委员,1989年发起成立中国海洋通量、陆海相互作用(LOICZ)中国委员会,并任其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作为老师,他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原则和见解。他志存高远,也有定力要上大学,就上最好的大学。
当时,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深深打动了正读高三的胡敦欣,他决心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正如多年后,面对您要研究海洋科学到多大年纪的问题时,胡敦欣以他60余载的实践给出了回答forever(永远)。
如果逆时针冷涡是长久或半永久性存在的,经过漫长的时间,海底细颗粒沉积则自然而成。1986年6月7日,在时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市民盟主任委员曾呈奎院士的推荐下,胡敦欣正式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胡敦欣还有一个愿望在国内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研究集体,能和国外先进研究集体在同一水平上交流和比赛。相关研究课题东海陆架环流中两个重要分量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作者:廖洋 慕欣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14 8:42:5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胡敦欣:耕海踏浪写华章 胡敦欣(1936 ) 山东青岛即墨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多次明确提出:能达到80分的人很多,只能称得上是较好的人才,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九十七八分以上的,这样的人才不管放到哪个单位和科研院所里都是顶梁柱,这样的人才就是精英,一个时期,有这么几个人就可以带动大家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培育求知的精神十分重要。从村里私塾到官庄完全小学,从私立信义中学到即墨第一中学,胡敦欣一路辛勤求学,一路茁壮成长。
他通过大量调查和综合数据的分析研究,估算了东海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弱汇区的结论,为回答陆架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源还是汇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胡敦欣是我国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陆架海洋通量研究。
1953年,胡敦欣升入高中,依然严于律己、敏而好学,成绩名列前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胡敦欣的这一重大发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心。
▲2010年1月,NPOCE研讨会合影(第一排右五为胡敦欣)。在物理老师蔡孟僴的教导下,他的物理课非常出色,尤其是力学,几乎没有他做不出来的题。
高考前夕,山东大学海洋系来挑选优秀学生,成绩优异的胡敦欣毫无悬念地被选中了。19791982年,胡敦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亲眼目睹了国际海洋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研究方向,萌生了走出中国近海、挺进西太平洋的想法近年来,国际上增汇研究升温迅速,已进入到火热的竞争阶段。比如,在农田通过秸秆还田、生物质废弃物炭化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手段,的确可以增加土地中的有机碳含量,但这些土壤中的碳元素很快又会随着植物的生老病死,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生长,一方面为动物提供粮食和能源,另一方面以有机物的形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存下来,这就是植物碳汇。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10%,可多固定1/4全球碳排放 植物生态系统在大气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无论能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都无法避免要排放二氧化碳,并且目前工业固碳的能耗和环境代价还很高。同时,创建具有高效碳汇能力的植物生态系统,将给植物科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于植物和土壤,是亿万年来大自然形成的碳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当损失小于增加时,该碳库为碳汇。
用生物技术改造植物,在荒原野地开辟新碳汇用地 在生物碳汇中,植物碳汇占据核心地位。王佳伟说,现有的植物固碳方法主要从生态管理的角度出发,其固碳效果并不理想。■小知识 关于碳储量 碳储量和碳密度 碳储量即碳的储备量,通常指一个碳库(森林、海洋、土地等)中碳的数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一层被子一样包裹着地球,为地球保暖,使地球的温度始终维持在生物适合生存的水平。
即使是碳汇本领较大的森林,也只是在成长期固碳能力强,变为成熟林之后,其对碳的固定与释放就会达到一定平衡,吸收碳的能力就会下降。据2021年发表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从1.8万份此前当地关于植物地下根系重量的研究中提取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将数据推演到全球生物量估算和地图中,最后将研究结果与现有生物量估算模型进行了比对。
挖掘植物碳汇有多种途径。而这通过植物自主生长就能完成,与依靠人工的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相比,性价比非常高。
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3/4/14 7:50: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再造植物,把二氧化碳变成地下森林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机,亟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植物高效碳汇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佳伟研究员认为,植物固碳的方式绿色环保,潜力巨大,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充分挖掘植物碳汇的潜力,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不可替代的策略。